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深蓝汽车: 狂奔三年后, 站在十字路口

发布日期:2025-05-29 16:38:54 浏览:37375

过去三年,深蓝汽车像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,彻底颠覆了大家对国企“稳字当头”的老印象。从品牌发布到现在,短短三年就卖出48万辆车,这个成绩单确实亮眼。但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还在亏钱,这就像给整个汽车行业浇了盆冷水——光会造车卖车不行,得找到又赚钱又壮大的平衡点。

深蓝速度密码:靠硬核技术杀出血路

今年1-4月,中国汽车市场确实热闹,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。但热闹背后藏着尴尬:行业利润率跌到3.5%,比十年前腰斩还多。现在车企都在打价格战,新势力靠资本烧钱抢市场,传统车企被迫降价保份额,结果就是“偷工减料-体验变差-失去信任”的恶性循环。宝马最近的遭遇就是活教材:不降价没客户,降价又伤品牌,两难啊!

那么,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呢?

在品牌发布3年后,深蓝汽车CEO邓承浩首次在2025深蓝汽车品牌之夜上敞开心扉,分享品牌发展心得。

深蓝的破局之道,就是死磕技术。CEO邓承浩在品牌活动上坦言,从创业第一天就押宝增程技术,精心构筑起“热效率-能效-用户体验”的三重技术壁垒。目前深蓝超级增程2.0技术,1L油可发电3.63度,工况效率达92.59%。而即将发布的深蓝超级增程3.0技术更是令人期待,1L油可发电3.85度,电驱工况效率更是≥94%。

最牛的是他们搞定的极寒充电技术。零下40度也能让电池快速升温,这项黑科技让东北市场的销量占比从3%蹿到20%,彻底打破了“电动车过不了山海关”的魔咒。靠着这些独门绝技,深蓝从第一款车SL03上市到卖出48万辆,只用了3年,比行业平均速度快了40%。

成长烦恼:车多了,品牌反而模糊了

但技术牛不等于万事大吉。现在深蓝面临新问题:车是越卖越多,车也越推越多,但品牌形象反而变模糊了。

截至2025年,深蓝汽车已构建起“3纵3横”的产品体系,覆盖15-30万元的价格带,形成6款在售车型。然而,销量结构却暴露出潜在隐忧:2025年4月,S05以7549辆的销量占比39.53%,S07以5369辆的销量占比28.11%,两款车型贡献了近70%的销量,而定位中高端的L07却未能复制SL03最初时的爆款效应,G318销量也不及预期,再加上刚上市的S09,产品多而分散的格局,使得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认知逐渐模糊。

这其实是新品牌的通病。当行业从“拼技术”转向“拼品牌”时,光靠产品堆砌不够看了。邓承浩自己也说,之前靠技术打天下,现在要靠智能体验立品牌。现在大家提到深蓝,还是“增程技术+华为智能”的标签,但还没形成独特的品牌个性。

未来赌局:开源技术+AI突围

面对行业洗牌,深蓝祭出两记大招:技术开源和AI转型。深蓝品牌之夜上他们宣布免费开放两大核心专利——电池安全技术和脉冲加热技术。表面看是“自废武功”,实则是高招。就像邓承浩说的:“AI时代,单打独斗没出路,得带着行业一起玩。”他们的副驾屏技术已经授权给领克09,证明这条路走得通。

“智领2030”战略更野心勃勃:到2030年要推30款车,年销200万辆,覆盖90个国家,还要打造两款月销2万的全球车型。核心是押注智能化,和华为深度合作,要把自动驾驶、智能车机这些体验做到极致,在电动化+智能化双赛道上抢跑。

编者按:

深蓝这三年,就是中国新能源车的缩影。用技术突破,靠性价比抢市场,但现在必须回答终极问题:用户为啥非选你不可?智能化下半场,能不能用AI重塑品牌灵魂,决定了它能否变成“全球玩家”的成败关键。就像行业里常说的,新能源车终局不是比参数,而是比谁能定义用户生活。深蓝接下来要做的,不能只是拼命出新车了,还要找到“懂用户需求”的长期主义。毕竟最后留在牌桌上的,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,而是最懂用户心思的。(文|李健波)